
“`html
八達通在香港可謂是生活必需品,無論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還是日常消費,都非常方便。但近日一則關於八達通負數增值的消息卻引發了熱議。一位來自中國的女士因為不熟悉八達通的「便利餘額」機制,誤以為增值時被收取手續費,甚至脫口而出「早知唔增值啦!」,令人啼笑皆非。這起事件不僅反映出部分人士對八達通機制的不了解,也引發了對於電子支付便利性與認知普及的討論。
八達通「唔夠數」風波:事件始末
一位網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,在便利店目睹一位中國女士增值八達通時,因餘額不足產生負數,增值後發現金額被扣除,誤以為是手續費。
店員向其解釋,增值後的扣款是用於償還之前的負數欠款,並非手續費。
該女士聽聞後表示驚訝,並表示「會扣返㗎?原來唔係負咗錢就當畀咗㗎啦」,隨後更說「早知唔增值啦!」。
八達通「便利餘額」機制詳解
八達通設有「便利餘額」功能,允許卡內餘額不足以支付交易時,進入負數狀態以完成交易。
2017年10月1日前發行的租用版八達通,負數上限為35港元;之後發行的新卡負數上限提升至50港元。
負數上限由購卡時繳付的按金覆蓋。當卡處於負數狀態時,無法再進行任何交易,直至增值為止。增值時,負數金額會自動從新增值額中扣除。
網民反應:批評與調侃
許多網民批評該女士「貪小便宜」,認為「爭人錢緊係要畀返㗎啦」。
有網民指出,八達通公司早有應付對策,不會「蝕底」。
也有網民笑稱「最好佢每次一負錢就棄卡買過張,八達通公司賺到笑」,或者表示「唔識唔好怪佢,笑下就可以」。
對電子支付認知普及的重要性
這起事件凸顯了電子支付普及過程中,使用者認知不足的問題。雖然八達通在香港已經非常普及,但仍有部分人士不熟悉其運作機制。因此,加強電子支付的宣傳與教育,提升市民的認知水平,顯得尤為重要。這不僅能避免類似的誤會產生,也能讓更多人更好地享受電子支付帶來的便利。
常見問題QA
相關連結:
Share this content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