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`html
台灣經濟在2024年展現強勁韌性,儘管面臨全球通膨和美中貿易戰等挑戰,但在美國可能降息和AI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下,台灣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創下歷史新高,達到驚人的43兆6,924億元。這不僅證明了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,也突顯了AI技術對台灣經濟的正面影響。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份亮眼成績背後的原因,以及未來台灣企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,並分析如何保持增長動能。
AI如何助攻台灣企業營收創新高?
輝達(NVIDIA)的崛起帶動了整個AI供應鏈,台積電憑藉其先進晶片製程技術,成為這波浪潮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。從AI晶片設計到最終產品的製造,台灣企業在全球AI產業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台灣5000大企業不僅營收創下新高,稅後純益也達到歷史次高,高達5兆2,021億元,成長率高達44.18%。這顯示台灣企業不僅在營收方面表現出色,在獲利能力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提升。平均純益率上升至11.45%,平均淨值報酬率達8.69%,平均資產報酬率提升至5.17%,總體表現十分亮眼。
營收前十大企業的變動與趨勢
2024年營收淨額前十大企業中,僅緯創重回前十名,其他九家企業皆為蟬聯者,包括鴻海、台積電、廣達、中油、和碩、勞動部勞工保險局、台灣電力及仁寶。其中,台積電、廣達、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及台灣電力營收總額創新高。這反映了台灣大型企業的穩定性和領先地位,但也暗示了新進企業要挑戰既有格局的難度。
台積電一枝獨秀的獲利能力
稅後純益前十大企業中,台積電以1兆1,733億元的稅後純益創歷史新高,連續20年蟬聯獲利王。鴻海、富邦金、長榮海運和國泰金緊隨其後。台積電的卓越獲利能力不僅鞏固了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,也為台灣經濟注入了強大的動力。
令人擔憂的產業表現差異
CRIF中華徵信所提醒,儘管AI發展撐起全球經濟走向復甦,但全球經濟變數及挑戰仍多,尤其是台灣在全球AI產業基本面的強勁,將使新台幣匯率面臨「欲貶不易且有升值空間」的長期壓力,企業需要做好對企業體營運衝撀的準備。 5000大企業的整體營運數據看起來不錯,但實際卻處於一個「產業表現差異大」且「極度不平衡」的情況。過去七年中5000大企業有兩年營收衰退,有兩年營收成長是屬於低於 3% 的低成長,只有兩年營收成長超過 5% 的不規則震盪。
後繼競爭者實力有限的隱憂
近十年來,營收前500大企業的新入榜家數呈現逐年下降趨勢,顯示500大企業後繼競爭者有實力業者有限。這可能導致市場集中度提高,缺乏足夠的競爭活力,進而影響台灣經濟的長期發展。
新台幣升值帶來的潛在風險
由於台灣在電子科技業具有良好的基本面,受到美元弱勢影響,新台幣經常為亞幣最強貨幣,由於美國在今年第三季至年底將有兩次降息的機會,新台幣恐將處於
相關連結:
Share this content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