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AI 革命席捲音樂產業:解放還是毀滅?
近年來,人工智慧(AI)的浪潮席捲全球,音樂產業也不例外。從創作到聆聽體驗,AI 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生成式 AI 不僅能幫助音樂人作曲、編曲,更能分析聽眾喜好打造個人化歌單,甚至改變整個產業的商業模式。然而,這股科技浪潮也引發了諸多爭議,有人認為 AI 能讓音樂更普及,但也有人擔心它會搶走音樂人的飯碗,甚至威脅到創作的靈魂。
AI 如何翻轉音樂創作與製作?
AI 的作曲技術已經成熟到能自己寫出一首完整的歌曲,從旋律到歌詞一手包辦。例如,Suno AI 這種工具只需要輸入簡單的文字指令,就能生成不同風格的音樂,讓不懂樂理、不會樂器的人也能輕鬆創作,大幅降低了創作門檻。AI 能讓音樂創作從專業領域走向全民參與,但也有音樂人認為,AI 快速生成音樂可能會抹去學習樂器、慢慢進步的過程帶來的成就感,誤解了音樂的本質。
AI 工具可以自動分析音軌、建議混音參數,甚至分離人聲和樂器,讓重新混音變得更加簡單。線上母帶服務則能利用 AI 自動完成均衡、壓縮等後期處理,讓獨立音樂人不用砸大錢進錄音室,也能做出高品質作品。AI 使音樂製作變得更資料導向、自動化,未來音樂人的技能可能需要懂得跟 AI 合作。
一些創作者認為,AI 生成的音樂往往太泛泛、太老套,無法滿足追求獨創性的藝術家。AI 雖然快速,卻不一定能帶來驚喜和不可預測性,也可能讓音樂失去人性。同時,AI 創作也存在著版權問題,如果 AI 創作被大量使用,可能會稀釋整體收益,讓中小型音樂人更難被聽到。
AI 智慧推薦抓住聽眾的心
串流平台與 AI 最有關的技術就是個人化推薦。Spotify 和 YouTube Music 靠機器學習分析你的聽歌紀錄,精準推送你可能喜歡的歌曲。這種技術不僅提升了聽眾的平台黏著度,也提高了訂閱者的滿意度,成為串流歌曲競爭的殺手鐧服務。Spotify 早從創立時就用 AI 打造各種推薦服務,還推出能夠符合兩人喜好的「混合歌單」,利用各種服務與推薦,想辦法創造出聽到新歌的體驗。
進階訂閱模式的串流 2.0
為了擴大音樂串流市場,環球音樂高層曾提出「串流 2.0」的概念策略,強調需要擴大音樂市場、提高用戶平均付費金額,並以「歌手為中心」的原則重新調整收益分配。該公司認為,若未來付費用戶數可在 2028 年突破 10 億,整個產業或許能從只是提供巨大音樂庫的形式,轉型為更多元的高階訂閱、個人化服務,進而提升整體營收。這些訂閱方案可能包括限量珍藏版音源、專屬演唱會線上直播、虛擬互動體驗等。然而,串流 2.0 也可能衍生出一些問題,例如 AI 作品可能稀釋整體收益,使得中小型音樂人更難被聽到。
相關實例
Sony 曾透露,他們曾經要求下架多達 75,000 首 AI 深偽曲目,不乏模仿知名歌手聲線或直接挪用受保護歌曲的案例。英國政府近來曾提議,允許 AI 開發者在取得某些豁免的情況下,可自由擷取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做為訓練資料,引發巨大爭議。2024 年初,超過 1,000 名英國歌手音樂家推出一張抗議專輯〈Is This What We Want〉,反應收益被侵蝕的恐懼。
優勢和劣勢的影響
相關連結:
siuleeboss – 為您提供一站式的有用AI資訊、食譜和數位教學
Share this content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