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`html
AI 用電成隱憂?專家示警台灣供電將面臨嚴峻挑戰
經濟部最新電力數據出爐,儘管預估未來十年全國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僅約 1.7%,但專家警告,AI、高速運算和半導體擴廠正劇烈改變台灣用電結構。AI 用電量快速增長可能超出電網負荷,對台灣供電穩定性構成潛在威脅。
AI 用電量激增:台灣供電系統面臨的挑戰
AI 伺服器、資料中心以及散熱設備的全面進場,使得台灣現有電網結構難以承受如此龐大的負載。專家指出,資料中心年用電成長可能超過 50%,遠高於全球平均增幅,對電網造成極大壓力。
政府報告的潛在問題
報告中缺乏 AI 及資料中心的用電預測數據,專家質疑政府低估了 AI 帶來的電力消耗衝擊,甚至可能掩蓋電網承載風險。報告資訊揭露度低於以往,取消完整電源開發時程與逐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,更未提出針對極端氣候與供電衝擊的韌性測試。
再生能源能否成為解方?
儘管政府宣示將擴大再生能源產出,但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供電特性,以及建置速度的限制,使其難以完全取代傳統能源,也難以快速滿足 AI 用電需求。電網基礎設施的升級,以及儲能技術的發展,對於整合再生能源至關重要。
相關實例
美國電力研究所與高盛估計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正以每年約 15% 的速度增長,台灣的增長速度可能更快。部分國家已開始限制新建資料中心的電力供應,以確保整體電力系統的穩定。
優勢和劣勢的影響分析
- 優勢: 台灣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,發展 AI 具備先天優勢。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。
- 劣勢: 電網基礎設施相對老舊,難以承受 AI 用電量快速增長。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受限於土地、技術等因素。
深入分析前景與未來動向
政府應重新檢視電力供需報告架構,納入 AI 用電情境模擬、敏感度分析與分散式能源規劃,同時說明微電網與地方電力復原能力的進展。隨著 AI 運算密度與資料中心電耗急升,若政策仍以「供需平衡」為唯一指標,恐低估結構性風險。未來台灣的電力轉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。
常見問題QA
- Q: AI 用電量增加會影響一般民眾用電嗎?
- A: 若供電系統無法負荷,可能導致限電風險增加,影響一般民眾用電。
- Q: 政府有哪些應對措施?
- A: 政府應加速電網升級、推動再生能源發展、強化節能措施、鼓勵分散式能源發展。
- Q: 一般民眾可以做些什麼來節省
相關連結:
Share this content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