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速發展的初創企業中,創辦人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將好點子變成成功的產品,更要如何在公司規模擴大後繼續保持與產品細節的緊密聯繫。這就是「創辦人模式」(Founder Mode)和「管理者模式」(Manager Mode)之間的分野。近來,隨著知名風險投資人保羅·葛拉漢(Paul Graham)的文章以及Airbnb創辦人布萊恩‧契斯基(Brian Chesky)的分享,這些概念成為了創業界廣泛討論的熱門話題。
告別「經理人思維」!
「創辦人模式」是指公司創辦人保持與公司各個層級密切接觸的領導方式。葛拉漢認為,創辦人管理公司時,不應只依賴高階管理層的回報,而應經常進行「越級會議」,即直接與中層管理者甚至是一線員工進行溝通。這種方式讓創辦人能夠更深入了解公司的實際營運狀況,而不僅僅依靠經理人對數據的篩選與報告。例如,蘋果創辦人史蒂夫·賈伯斯(Steve Jobs)會每年召集公司內最重要的100個人進行一次特別的會議,這些參與者不一定是組織架構中排名最高的管理者,而是他認為對公司最具影響力的員工。
許多風險投資人和顧問會建議初創公司在擴展時應「聘請優秀的人才,並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完成工作」。這聽起來很合理,但實際上,許多創辦人如契斯基和其他成功創業者都發現,這樣的建議往往會導致公司陷入停滯。原因在於,這些專業經理人雖然擁有豐富的經驗,但他們的經驗可能來自於其他大型成熟公司,無法適應初創企業的快速變化環境。更糟的是,這些經理人有時更擅長「向上管理」,而非真正解決問題。
創辦人模式強調創辦人對產品和服務的深入理解。這不僅僅是關於保持與公司一線員工的聯繫,還包括對關鍵業務指標(KPIs)的高度關注。以Monzo的創辦人為例,他對公司每位顧客的成本、營收和使用情況都有詳細的數據分析,並經常走動到辦公室隨機與員工交談,了解他們的工作進展。這樣的做法,雖然在某些高層經理人看來可能是「微觀管理」,但事實證明,這種密切參與對於保持公司靈活性和產品質量至關重要。
創辦人模式的優勢和劣勢
1. 保持公司創新力與靈活性:創辦人模式鼓勵創辦人不斷挑戰公司的傳統運作方式,並激勵員工保持創新的思維方式。
2. 更有效地解決問題:創辦人能夠更深入了解公司的實際營運狀況,因此可以更有效地解決問題。
3. 確保產品質量:創辦人對產品細節的關注可以確保產品的質量,這對於初創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。
1. 可能過度干預團隊工作:一些不成熟的創辦人可能會過度干涉公司日常營運,導致公司缺乏穩定性。
2. 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:創辦人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來了解公司各個層級的運作狀況,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。
3. 授權和信任的挑戰:創辦人需要學會如何在保持細節關注的同時,避免過度干涉團隊的工作,這是一種需要時間和經驗來掌握的平衡技巧。
創辦人模式的未來
「創辦人模式」的核心是創辦人保持對公司產品和業務細節的關注,並不斷挑戰傳統的管理方式。這種模式強調了創辦人在公司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,以及他們在決策中的特殊權威。然而,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,創辦人也必須學會如何授權和信任他人,找到一個平衡點,既不過度干涉日常營運,也不讓公司失去其初創時期的靈活性和創造力。
相關連結:
Share this content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