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AI大勢解析:簡立峰點出GenAI時代的競爭與應變策略

Featured Image
2024年,我在生成式AI年會上聽到了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對於ChatGPT、Gemini等應用的洞察和市場觀察。他從競爭變化、企業與個人因應之道和市場觀察等三個角度,解析了台灣應該如何在這變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位置。他也提到了黃仁勳讓輝達獲利維持優勢的核心論點:「有能力開發AI的國家,正在讓沒有能力開發AI的國家消失」。作為Google台灣的前董事總經理,簡立峰在台灣數位與AI環境發展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見解,他的發言對於台灣的數位與AI環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。

觀察過去半年內生成式AI的發展,我們可以看到三大改變。首先是對待技術的角度發生了變化,過去我們關注的是AI有多強,現在我們更關注AI有多弱。無論是新創還是大廠,都在大力宣傳自家模型的優勢,但其實所有新出的大語言模型在能力上差異不大。現有的大語言模型在文字、語音和影像辨識,以及閱讀測驗和語言理解等方面都表現出色,但在數學、情緒、文化差異和英語以外的理解等方面還有不足之處。近期大廠紛紛推出AI代理,但這也需要推理和規劃能力的支持,這方面的能力也存在分歧。

第二個改變是科技公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。過去一年,我們關注的是AI技術的改變,現在我們更關注雲端業者在支持AI技術上的表現。微軟和Google在今年的開發者大會上都展示了通路上的競爭。微軟押寶Copilot,讓AI滲透於工作者的生活中,而Google則在搜尋引擎、Workspace、YouTube和以Android為基礎的手機上都加入了AI。簡立峰認為,未來所有的雲端服務都應該加上AI,並指出AI服務將出現在所有人們可以接觸到的地方。

第三個改變是競爭格局的變化。過去,個人和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應用領域,現在則升級到了國家層面。黃仁勳曾提出企業應該擁抱「主權式AI」,即建立國家級的資料中心來支持AI的發展。這一理念已經得到了台灣政府和其他國家的認可,各國都在投入大量資源來推進AI的發展。可以說,生成式AI已經成為國家之間的戰場。

面對這些變化,台灣應該如何應對呢?簡立峰提出了幾點建議。首先,產業應該關注邊緣AI,因為在雲端AI上台灣很難找到出路。然而,由於台灣在硬體供應鏈方面具有優勢,當大語言模型變小,可以放進筆記本電腦、手機和其他邊緣裝置時,台灣就有機會在邊緣AI上取得突破。

其次,企業應該持續尋找應用空間,並建立完整的團隊。簡立峰指出,所有轉型問題都是組織問題,如果企業沒有專門的團隊,只靠其他部門的現有員工兼差,最終不會有好結果。至於中小企業,可以從現有的應用場景出發,例如內部知識統整,讓員工能夠更快地獲取資訊。

最後,個人應該大膽使用AI。簡立峰表示,企業在提供服務時需要考慮資料正確性等問題,因此使用AI時需要小心。但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大膽使用AI,利用語言模型的能力來輔助學習和提高工作效率。他認為,對學生來說,單一能力是不足以支撐未來50年職業生涯的,他們應該成為更多元化的人才。

展望未來,簡立峰提到了三個值得關注的事件。首先是觀察今年GPT-5模型是否問世,這將對AI領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。第二是觀察微軟和OpenAI是否合併,這將對雙方的發展和生產效率產生重要影響。第三是觀察消費者對AI驅動的服務的滿意度,這將影響商業模式和AI的契合程度。

總之,AI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,我們應該保持實驗精神,勇於探索。AI可能存在一些不完美,但就像開車上路一樣,即使會發生事故,我們仍然要前進。台灣應該關注邊緣AI、尋找應用空間,並在個人層面大膽使用AI。同時,我們也要關注GPT-5的問世、微軟和OpenAI的合併以及消費者對AI服務的滿意度。這些都將影響AI的發展和應用。

Share this content: